Jottings

寫完 JavaScript 的歷史包袱:誰是罪魁禍首?後,變得很喜歡看各種語法的迭代。

我一直很著迷於 Steph Ango (Obsidian 的 CEO) 的部落格,並且十分欣賞 Obsidian 的 Manifesto

Steph 所主張之 “File over app”,我個人傾向於解讀成「內容長青且重於形式,不仰賴任何當代軟體的渲染」。

最近我看 Obsidian 的 roadmap 時,常常思考、檢驗其是否有任何功能違反這個哲學。逐漸,我意識到這種宣言至多只能被視為一種「無限接近於」。

當代筆記軟體多由 Pandoc 延伸,Pandoc 又為 CommonMark 的超集,Markdown 又生於 HTML⋯⋯,依此類推、如此反覆,意識到所謂「長青」、「百年之後」諸如此類等等,種種言詞都僅能稱作「願景」。

寫文章的人追求什麼呢?

日月逝於上,體貌衰於下,忽然與萬物遷化,斯志士之大痛也!融等已逝,唯幹著論,成一家言。

紙張支離,數位迭代。如果無法長存傳唱,連文章也終將逝去。如何叫它如如不動,巍巍然凜凜然矗立在時間的巨河中,成就「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」——或許是「創新」與「守舊」兩難的老生常談。

不是特別有建設性的內容,但聽說臺北今天下了冰雹。

  \;

說起夏天,那必須是 Cruel Summer 吧? 分明從未加入歌單,可一旦時節步入七月中下旬,手指總是自然而然地在鍵盤上敲打,幾個英文單字就不知不覺在搜尋欄浮現。

夏日的嚴酷與黏膩,我整個人像是要融化了般,水珠自雙頰留下滴滴答答。

“I love you, ain’t that the worst thing you ever heard?”

俗氣又老套的電影在腦內循環播放:少女在夜晚偷偷溜進花園,爬上陽台將秘密封起,塗抹修改早已書寫好的命運。月光映照著嬌俏的臉,天空潔淨如洗,深邃的夜此時長出玫瑰⋯⋯

For whatever it’s worth,藍色的你,每年夏天依然獨自熱唱,“He looks up, grinnin’ like a devil.”

指尖的溫度還殘留,冰雹砸在屋簷上哐噹哐噹。

多殘酷。